返乡大学生创业方向有哪些?大学生回农村创业成功案例

创业,对于多少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首选,是在纠结之下最后的决定,尤其是回老家,一般来说,老家的生活成本比较低、可以选择的项目也是多之又多,赚钱的空间很大,但是选择的方向却是比较重要的,那么返乡大学生创业方向有哪些?大学生回农村创业成功案例

图片[1]-返乡大学生创业方向有哪些?大学生回农村创业成功案例-人生海web技术分享

  1、一心一意在老家研究羊肚菌种植,并取得了成功。

2015年,黄小康高中毕业后报考了西北民族大学,实现了他的大学“梦”。大学毕业后,他完全可以选择考国家体制内工作人员,或留在外面大公司发展,但他没有,而是选择了回乡创业。

黄小康种植羊肚菌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。2020年,在掌握核心技术和试种成功的基础上,他不仅创办了自己的菌种生产厂,同时种植了200亩,实现了产值300多万元。

连续两年的成功种植,当地老百姓看在眼里,纷纷向他学习,要求与他一起种植。于是他与老百姓签订发展协议,老百姓种出来的羊肚菌,如果销售不出去,他负责按照市场价回收,让老百姓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

2021年,在黄小康的带动下,该镇有21户种植了羊肚菌共500亩。按照当前市场价,新鲜羊肚菌每斤50至70元,干羊肚菌每斤500至600元,总产值可达700万元左右。同时可解决临时就业1万余人次,让群众就近务工增收100多万元。

冯家村村民甘应珍介绍,他在黄小康的带动下,今年种植了60亩羊肚菌,预计总产值100万元左右,利润40万元左右。“黄小康虽然年轻,但很谦虚、踏实,对我们老百姓很好,大家特别信任他!”甘应珍说。村民黄仁飞,以前每年就是种植烤烟维持生计,去年种植了羊肚菌50亩,目前正在大量采收,预计今年可收入60万元左右。

该镇组织宣传统战委员、冯家村联系镇领导李成发介绍,待羊肚菌采摘结束后,全镇种植羊肚菌的土地又要用来种植烤烟,增加了土地循环利用率,多渠道增加群众的收入。冯家村驻村干部李庆锋接过话茬说:“我们村除了300亩羊肚菌外,今年还计划发展烤烟2800亩,全村仅这两项产业,预计总产值就可以收入1800多万元。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都很高。”

在谈到羊肚菌的销售时,黄小康笑着说,我们的羊肚菌通过烘干包装后,主要销往广东、上海等地,目前是供不应求。

发展农产品销售是关键。黄小康为了打开羊肚菌销路,第一年一个人带着照片和产品到广东、上海交易市场与商家讨价还价,便留下商家电话、微信等联系方式,返家后寄样品给商家尝试味道,得到了商家们认可,纷纷上门直接购买。目前他在广东、上海有多家固定客户,只要羊肚菌生产结束,商家就会上门购买运走。

  2、让“村姑进城”走进每一座城

万事开头难,王颖的起步,同样也不容易。

虽说农村电商前景广阔,但在当时多数人对此认识还很不够,况且王颖学的是法律专业,用她自己的话讲,对于农村电商这个领域根本就是外行,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。

好在她有钻研的劲头,买书看,上网学,到各地考察,给自己充电。最终,她设计了“互联网+种植基地+深加工+实体店”的模式,一下子解决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问题。

“这个方案,扎根泥土,迎合时代,既需要黑土地上货真价实的产出,又需要现代管理理念,让好东西卖上好价钱。”王颖说,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,通过这种方式,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开辟了增收新路。

“十家子村紧临朝大线,地理位置占优,交通发达。另外,十家子村地处北纬41.5度,拥有红土地,特别适合种植葡萄。村后是大凌河,自然环境优越,种植的农业特产绿色天然无污染,吃着放心、安全、健康。”王颖说,因为生长于斯,她看到了家乡的闪光之处,但她也深知,因为开发不足,家乡特产未能优质优价,村民们一年忙到头,却挣不了多少钱。如果她能把电商平台建好,不仅可以补齐家乡特产销售的短板,帮乡亲们打开销路,也可以使自己创业和助力家乡发展有机融合。

这一年,王颖23岁,正值青春年少,未来有无限可能的她,将自己与她深爱的家乡以及家乡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
创业,尤其是经营农产品,品质要摆在首位。王颖流转村里的土地,进行统一规划、统一标准、统一种植。

“不能让乡亲们吃亏,要让大家跟着我一起干,一起在农业产业链上致富。”王颖说,她跑去问父亲,问叔叔伯伯,和他们聊种地的收益,种玉米赚多少,种水果赚多少,种蔬菜赚多少。有了数据打底,她开始谋划,兼顾自己公司的收益和村民的利益。

多名村民愿意与王颖合作,王颖采取“土地流转+入股”的方式,成功谈下1000亩土地,用于种植小米、小麦、葵花、葡萄、苹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,同时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,拉长产业链。

此时的王颖两手一起抓,一方面对生产环节严格把控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,一方面搭建销售渠道,通过社群、微信群等,广泛宣传家乡特产。她还用自己的头像注册了“村姑进城”商标,并为不同特产量身打造了精美的小包装。为了让家乡特产更快为广大受众所熟知,她还在朝阳县开起了实体店,线上线下互动,快速积累起客户群。“我的目标是,让‘村姑进城’走进每一座城。”王颖说。

  3、哥哥阿鲁古机的“养鸡之旅”

“毕业后在外面找到了工作,而且工资待遇也不错。”2018年大学毕业的阿鲁古者看到哥哥的养鸡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后,也踏上了自己的创业路。

原以为回乡后的阿鲁古者会和哥哥一起开启养鸡之路,没想到他看准的是家乡的花椒市场。他想通过提高花椒产业的附加值,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。

“近年来,我看到村里的花椒种植有了一定的规模,但由于花椒市场不稳定、花椒价格每年浮动变化大,加上花椒保存的时间长后,品质会变差。”阿鲁古者想到了,把花椒制作成花椒油。

说干就干。2019年,阿鲁古者在村里建成了年产量可达1万斤花椒油的加工坊,每年处理鲜花椒5万斤,产值可达到100万元。

“我们现在采用的工艺是彝族传统的柴火泼油法,用传统的柴火灶将纯正的菜籽油加热到固定温度,将洗干净的美姑双耳大红袍花椒放在簸箕中,用热油缓缓淋下,每五斤新花椒制作一斤花椒油,既能够保证香麻纯正,也能保证花椒油的品质。”阿鲁古者讲道。

目前,阿鲁古者的花椒油主流包装是二两装,主要通过电商直播销售,销量可观。

后续他还将继续研发“微麻”“中麻”“特麻”等多种口味和“九叶青花椒油”“大红袍花椒油”等系列产品和多种规格的包装,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。

一番拼搏后,阿鲁古机、阿鲁古者兄弟俩都成为了周边村民羡慕的致富能手。他们有信心把自己的产业做得更好,他们也希望能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,带动更多的青年在家乡发展特色种养业,帮助父老乡亲拓宽增收渠道,让大家的“钱袋子”都鼓起来,过上好日子。

  4、新海家庭农场

2015年7月,张海彪大学毕业后,回到了家乡摆榔乡大中村,马上开始了以林下养殖为主的家庭农场建设。为了节约资金,自己和家人搭鸡棚,累了,就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鸡棚里睡一会儿。

“水电不通,就自己修建了两个蓄水池,靠收集雨水熬过了最艰难的一年,路也是泥巴路,下了雨就根本没有办法通车,每到雨季就在泥巴路上填沙子……”张海彪说。

通过努力,2015年12月,新海家庭农场有了雏形,但销售难题又摆在了他面前。为了把鸡卖出去,他尝试多种办法,跑餐饮连锁店、超市、农贸市场,开起了微店、淘宝店。

张海彪的创业故事在家乡传开了。

2016年,对口帮扶的云南中烟公司相关领导主动联系他,帮助他成立养殖合作社,并通过他给合作社的124户建档立卡户发放5万多羽免费的土鸡苗。刚刚起步的农场面对眼前的这一大任务,如何养好,销售出去,卖到好价钱,成了张海彪面对的第一个大挑战。

2016年8月,张海彪在小鸡脱温中,因为管理跟不上,导致了规模性疾病爆发,他心急如焚地几天几夜睡不着觉,着急的他给母校的老师打电话求助。

当母校的杨老师如约带着专家来到农场时,张海彪忍不住流下了眼泪。在母校老师和专家的帮助下,张海彪解决了小鸡脱温的难题。2016年7月,5万多只鸡苗养殖成活率达到90%以上,出栏率83%。

“在海彪无数次做工作下,我开始尝试养鸡。海彪手把手教我养鸡,遇到问题就打电话给他,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,他总是第一时间赶来。2019年至2021年,光养鸡,我们家一年都可以赚到3万元左右。”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一组村民张云福感言。

2019年7月,从福建打工回来的张云福在自己的玉米地里盖起圈舍,开始了第一批次的土鸡养殖。6个月后,通过张海彪的销售,平均每只土鸡售价达到72元,尝到甜头的张云福扩大了养鸡规模,在张海彪的技术指导下,还新建了脱温室。3年多来,光养鸡的收入就达到了10余万元。

创业,对于人们来说也许是一个可以快速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主要方式,但是不得不说是需要有长远的目光以过人的经商头脑,决策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的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